云计算环境中,图书馆读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了新的挑战。相关的隐私保护问题存在于读者信息生成、迁移、利用、共享、存储、销毁、恢复等诸环节。云计算系统本身的缺陷、黑客攻击与病毒侵袭、云提供者内部管理的失范、国家或者地区立法冲突等都可能对图书馆读者的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应通过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和法规、采用灵活多样的隐私技术应用策略、加强对云服务行业的隐私安全监管、制定统一的隐私技术标准和行业指南等措施保障图书馆读者的个人信息安全。
微博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少图书馆纷纷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移动图书馆的兴起更凸显了微博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阐述了移动图书馆微博及其组织形式、服务内容和互动方式,并从建设目标、宣传工作、管理制度、学科体系、特色项目等方面提出利用微博提升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对策。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是实现资源共享、消除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内涵,分析了其必要性,并基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整体水平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本文分析了协同创新环境下知识产权合作的特征与问题,探讨了面向协同创新主体开展知识产权服务的意义,提出了包含不同类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开放型、跨界合作和网络化的知识产权服务联盟主体架构,构建了面向创新主体科研全过程和面向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的纵横交错的知识产权服务流程,最终形成了依托大学科技园、行业协同发展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运营模式。
1626年金尼阁《西儒耳目资》的出版,无论是成书背景、写作基础,还是体例特点、内容结构,都体现了中外合作、中西合璧的特色,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更是明末中西语言文化交流与会通的结晶,在中国语言学史和西方汉语研究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
本文简述了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内涵与起源,重点对两者在方法论基础、研究对象、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两者在研究性质、研究目的、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且对两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互联网+” 已成为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驱动力。文章在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转型方向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应从互联网+服务、+资源、+管理、+渠道、+营销、+组织结构等方面实施转型,通过采取制定“互联网+图书馆”行动计划、促进跨界资源整合、打造信息生态系统、创建O2O服务模式等策略推动图书馆转型发展。
为梳理国际大数据研究领域的研究脉络和发展趋势,本文从关键词-时序研究视角出发,以WOS平台SSCISCI数据库中931篇大数据相关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高被引文献网络、重要文献共引时序网络、关键词聚类网络等分析方法对大数据领域的知识基础发现、研究主题识别、主题演化分析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研究的知识基础集中在算法和语义层面,研究有从技术层面转向应用层面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技术与营销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以及大数据应用中隐私与开放的平衡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图书馆文献收藏量快速增长,图书馆库容面临压力,建设储存图书馆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从发展趋势上来看,自动化存取系统(ASRS)是高密度储存图书馆增长最快的一种设计方案,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采用ASRS作为文献存贮设施的解决方案。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源远流长,制度繁苛;纷繁复杂的避讳字钳制了古人的思想和言行,破坏了古籍内容的准确性,但作为特殊时代特殊史实的反映,可以借助避讳字来辅助进行古籍版本鉴定。本文介绍了避讳和避讳字基本情况,结合当前古籍普查工作实际,探讨了利用避讳字进行古籍版本鉴定的问题。
海报展示在学术会议中普遍应用。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与信息素养课堂教学的工具,海报展示还可以应用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之中。文章调查了国外大学图书馆应用的现状,并从着重素养提高,训练交流能力,借鉴与合作开展教学活动,科学与创新指导教学设计四个方面提出国内在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中应用海报展示需注意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语义关系在相关领域中的表现及应用,探讨了语义关系的概念、性质以及在信息组织中的类型,构建了信息组织中语义关系结构框架。
本文分别从公益机构和商业机构两个层面对老报纸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利用现状进行调研,调研涵盖国内大型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目前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几大商业数据库。分析并重点指出其共同存在的建设缓慢、重复加工以及数字资源平台功能单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老报纸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提出建议以及展望,以提高建设效率,加大利用力度,让老报纸数字资源更高效地发挥作用。
《隋书·经籍志》既承续了《汉书·艺文志》的优良传统,又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它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体例上更为统一,具备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一部后出转精的目录学著作。了解《隋书·经籍志》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有助于正确认识《隋书·经籍志》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自《四库全书》问世开始,订正《四库全书》钞写讹误,就成为四库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四库全书》的版本价值和史料价值亦颇受怀疑。《四库全书》异文是指今收入《四库全书》与四库中其他著作征引之文及今传世版本不同的文字。本文选取了四例异文进行了考辨。
美国国会图书馆NLS为残疾人服务历史悠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采用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三种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免费服务。借鉴其经验,建立并完善我国图书馆残疾人服务保障机制,消除信息差距,保障残疾人的信息权利,实现信息公平,是当前我国图书馆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Web of Science是ISI数据库中的引文数据库,也是重要的国际检索工具。本文介绍了它的检索功能,并列举了在科研方面的若干应用实例。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顾炎武学问淹博、考证精详,频繁征引其说作为立论的基础。但对顾氏的经世致用之学,则颇有微词,反映出学术风气的嬗变。对顾氏在具体学术问题上的疏漏讹误,亦一一予以驳正,既反映出考证之学的精进,也反映出四库馆臣务求持平的求是学风。
近两年MOOC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资源,也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就高校图书馆如何在MOOC环境下,针对MOOC的特点和局限性,积极开展相关的信息资源服务,做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具体的服务设想。
以明人别集为切入点考察《四库全书》的收录观,评价其编辑价值则更具有针对性。《四库全书》收录明人别集表现为明显的“四观”:“格以代降”的收录观、存目不录的等级观、因时因人废文的禁毁观、删节改纂的修正观。进而表现为对明代文学的评判上存在严重偏颇,其编辑价值也大为降低。
信息科技让图书馆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传统图书馆将遭受价值质疑、新技术困惑、互动缺失、吸引力危机等挑战,但新技术也会让图书馆服务更精彩。大数据来临,我国图书馆应重塑理念、服务转型。文章阐述了大数据的内涵及应用,分析了我国图书馆遇上大数据的种种问题,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图书馆推进大数据的基本框架,论述了基于NoSQL解决数据异构集成,基于HNC实现文献知识元检索,基于PKI技术保护读者隐私,基于“个人门户”概念开展信息推送服务等措施。
大数据是随着数据量和数据类型激增而出现的一种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集。数量巨大、类型多样、增长迅猛的大数据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有效推动图书馆服务技术变革、服务模式创新、服务能力提升。本文重点分析了大数据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走向。
图书馆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遭遇了巨大的挑战,以往图书馆以资源为核心竞争力已经难以为继。时代赋予图书馆以新的责任,就是以读者为核心,以服务为手段来吸引读者。利用大数据对用户偏好的分析是图书馆提升自身服务的重要手段。图书馆应该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更好地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服务的提升,让图书馆焕发新的活力。
近年来,合作数字化成为海外中华古籍再生性回归的新途径。本文从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内涵和重点说起,结合具体项目实践经验,探讨和总结了古籍数字化合作的模式和方法。
随着社会各界对儿童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在各地蓬勃展开,关于儿童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也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儿童阅读推广的相关理论成果,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本文对明代越中祁氏藏书世家进行了溯源,主要对祁承火業、祁彪佳、祁理孙、祁班孙等为代表的人物谱系和相关藏书楼作了考述。
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产学研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从制定和实施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的保障机制、宣传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评估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效果三方面发挥作用。在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创新服务:出台管理办法、优化行政流程、建立学术资源整合平台、建立机构知识库、制定效果评估机制和组织宣传活动。
《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DDC)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用户最多的图书馆分类法。文章叙述 了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同时对该分类法的完整印刷本第23版、精编印刷本第15版和网络版以及该分类法的修订和研究现状等进行了梳理和介绍,以期为使用和研究该分类法的用户提供借鉴。
本文通过对葡萄牙的“国民阅读计划”的全景描述,以及其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的具体介绍,探讨了该计划对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带来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