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是为了体现图书馆的职能,突出服务重点,合理配置资源。图书馆分层服务是针对不同层次读者提供的适切服务,目的是促进读者的全面发展,实现微观层面的服务公平。文章通过对分层、读者需求分层、服务分层、服务差异以及分层服务价值的分析,探讨微观层面图书馆分层服务的公平性,提出完善读者需求管理、提升馆员服务能力的层次、科学规划服务内容体系、及时更新服务内容等策略,以期实现图书馆分层服务微观层面上的公平。
大数据时代,日益膨胀和复杂的数据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财富,但也深刻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生态系统失衡,造成生态危机。本文在解读大数据时代生态图书馆新的基本内涵后,分析了大数据给图书馆生态系统发展带来的危机和影响,提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生态危机的应对策略。
文章从图书馆有效履行社会责任与彰显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对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实践性认识,提出了应在图书馆社会责任实践中自觉强化“五种意识”的观点,旨在为图书馆能更好地融入人类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转型需要,更好地发挥信息组织协作功能,更好地在促进社会变革中拓展生存发展新的空间与基点,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对2004-2013年10年间“图书馆用户”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发现近10年来图书馆用户研究关注的中心议题是:用户教育、用户需求、用户服务以及新技术和新媒体在图书馆用户服务和用户研究中的应用。对其间的主题演变进行探测,选取时间窗为两年,对划分的5个阶段的研究主题的变化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这10年间我国图书馆对用户教育、用户服务和用户需求的研究一直比较稳定,其间也不断有新的研究主题出现。
数字信息资源呈缴制度是完整收集和长期保存数字信息资源最有效的法律保障。近年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已引起了我国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题较广,理论层次也有所提升,但还存在作者群单一、理论水平较低、缺少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实践性不强等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法学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到数字信息资源呈缴制度的研究中来,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以理论指导实践,使呈缴制度更加完善、运行机制更加良好,最终更好地实现保存人类文化知识遗产的目标。
文章梳理了图书馆学研究中以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研究方式,评估和分析图书馆服务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
文章将大数据作为一种技术方法与提供知识服务的新工具,分析其在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内容设计、数据收集、信息存储、知识组织与加工等主要环节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特色资源服务模式面向大数据的创新发展方向,对特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大数据应用的制约因素及相关对策进行阐述,以期引起业界学者的共同关注。
目前图书馆开展的手机图书馆服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手机用户需求。基于响应式Web设计手机图书馆能为图书馆提供一体化的手机服务平台,具有良好的设计效果、最佳的使用体验、低成本维护等优势,而且能为手机用户提供流媒体服务、实时的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服务、手机版数据库导航和手机离线文件等拓展服务。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项目是文化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实施的一项创新型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无线WIFI和3G网络,在全区构建广覆盖、高效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通过设备及资源流动的方式来提供服务,以现阶段广泛应用的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为终端,为基层广大农牧民提供不受时空制约、24小时、免费、蒙汉双语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本文总结其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
发展建议。
加强联盟成员馆之间的深度合作关系是实现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长期稳定运行的主要途径。本文基于协同学、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理论基础,对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行为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萌芽期、接触期和运行期,在此基础上从动力协同、路径协同和知识管理协同三个方面构建了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并通过协同度来评估图书馆联盟的协同创新效应,进而建立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理论分析框架。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在推动高等教育新一轮变革的同时,引发了诸多新的版权问题。国外实践证明,大学图书馆在解决MOOC版权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版权清理者、版权政策制定者、版权利用行为的指导者、版权许可服务者、替代资源组织与提供者等多种角色。MOOC在我国方兴未艾,版权挑战不可回避,因此有必要对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做法与经验给予关注、学习和借鉴。
本文通过整合型科技接受理论(UTAUT)中的期望效应、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及便利条件等4个变量探讨影响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意愿的因素,并对电子资源使用行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影响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意愿的因素符合整合型科技接受理论。
服务学习是一种学习、服务与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强调服务与学习并重。文章阐述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引入服务学习的意义,并具体分析服务学习在志愿服务中的应用,分为计划、培训、服务、反思、评价和庆贺6个环节。服务学习对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启示有: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嵌入教学科研、实施创业项目和建立志愿服务基地。
文章按照中科院JCR期刊分区,对生物学、膜、复合材料、纺织4个小类各个分区的论文和论文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的ESI高被引论文在各区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被引次数超过一区篇均被引次数的论文中,非一区论文为一区论文的2-4倍,在ESI百分之一的高被引论文中非一区论文达到58.4%,在万分之一的高被引论文中非一区论文也达到45%。研究结果表明,“以刊论文”在逻辑上不自洽,该学术评价方法缺乏基本的理论支撑。
图书馆信息流的整合与利用关系到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本文以中文图书信息流为例,提出图书馆内部信息流和外部信息流双向流动的关系,并针对目前在采访实践工作中图书信息全面获取、信息整合汇总、信息采编加工环节遇到的难题加以阐述,提出利用信息流整合技术手段,开发基于云计算的图书信息共享平台,由大型图书馆牵头,借鉴国内外先进案例,实现由多功能模块组成的云端共享服务和信息多方共建共享,同时完善图书馆基础业务操作,建立云图书馆员机制。以期更加有效地整合中文图书信息流,促进采访工作信息的有效利用。
闽台客家文献详细地记载了闽台客家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承载着两岸客家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加强其文献资源建设在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提出加强闽台客家文献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文章以史部地理类为例,考察了《四库全书总目》子目设置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分类源流,指出《总目》三级类目的设置与完善受到了《通志·艺文略》和《国史经籍志》等历代官私目录以及四库馆臣的学术认知与编纂理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同时通过具体图书归类的案例客观探讨了《总目》细目分类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缺收漏收与归类不当。
纪晓岚编纂的《庚辰集》是清代诗歌集。纪晓岚对书中所收诗作查经考据考酌字义,做了17万字的注解点评。《庚辰集》刻印后,很受清代学子欢迎,所以后世书坊重刻、翻刻《庚辰集》者众多。现存世的《庚辰集》版本较多,而在古籍书目中,《庚辰集》的版本著录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就清代所刊刻的《庚辰集》版本著录的正讹提出了看法,对所见的古籍《庚辰集》指出版本著录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
文章调查了“211工程”大学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现状,对如下方面进行了分析:科研支持服务机构设置、科研支持服务设施建设、科研常用软件支持、科研支持服务内容;指出存在的图书馆网站科研支持服务栏目建设欠佳、科研支持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科研道德教育未引起重视等问题,提出了提高对科研支持服务的重视、创新科研支持服务内容、开展科研人员教育等建议。
文章对美国DeLaMare科学与工程图书馆开展创客空间实践成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国内高校创客空间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创客空间服务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开办公益讲座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基于对公共图书馆开办公益讲座现状的阐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公共图书馆今后公益讲座服务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借鉴。
现代新信息和交流新技术为我国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带来变革压力和发展机遇。本文基于数字时代全球馆际互借服务变革趋势的若干特点,探讨数字时代我国高校馆际互借服务变革发展重点,包括提供结合学科信息和原文服务的网络门户、提供基于MOOC需求的原文服务、重视版权解决、扩展国际业务、加强国际化馆员培训等。
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民间公益儿童阅读组织逐渐兴起,并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本文拟梳理国内外民间公益儿童阅读组织的历史和现状,探析公共图书馆与民间公益儿童阅读组织合作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文章以韩国儿童青少年阅读推广服务为例,分析了我国图书阅读推广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尽快落实专门图书馆法律,政府大力支持农家书屋等建设,图书馆深入读者群中,根据读者特性开展活动等建议。
用户信任有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情景敏感移动服务的采纳与推广,信任具有主观性、风险性、感染性、脆弱性等特征。高校图书馆情景敏感移动服务用户信任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而且是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用户特征、图书馆特征、移动服务技术、移动终端设备等影响用户初始信任的建立,服务平台、服务产品、制度等促使初始信任向持续信任的转化,通过建立长久的用户信任关系能够促进服务的深入开展。
慕课(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MOOC)运动的快速发展给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回顾了慕课运动的发展历史,统计了当前国际和国内主要慕课平台的使用情况,并在总结慕课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员应对慕课的策略,如熟悉慕课平台,将慕课作为馆员自身的教育台,制作慕课导航,参与制作慕课,组织慕课线下见面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