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读者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日益强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三条对此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也为读者个人信息内容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要求。读者个人信息应划分为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读者个人的信息。应根据《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确保读者对于其个人信息被获取、利用、提供的知情权和同意权,确保读者个人信息相关事项的全面公开,并明确读者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与责任。
采用文献调查法,对智慧图书馆中“互联性”“信息孤岛”的概念予以阐释,并基于“互联性”视角,从技术、管理、服务3个维度探讨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信息孤岛”的消除策略。具体方法是:以以RFID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可穿戴技术、CAMS技术等为支撑,转变图书馆的传统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为用户提供人性化、体验式、嵌入式服务。
美国高校图书馆在服务高校智库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智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在发展特色馆藏、提供精准服务、密切联系智库等方面的主要经验,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智库建设的建议,包括及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智库所需的馆藏发展政策;在提高信息化水平基础上组建学科馆员专业服务团队;积极建立沟通合作渠道并探索新型服务模式。
通过问卷调查、网站调研及文献计量分析等方法确定具有代表性的10家美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创客空间的构成、服务对象、服务内容、设备设施、资金来源、运营模式等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进而提出美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及发展的启示。
在分析历年我国图书馆总分馆领域的期刊文献发表情况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III的突变检测功能识别该领域前沿演进轨迹,并尝试为突破研究瓶颈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该领域的前沿演进经历了“总分馆”概念模糊的传统图书馆建设期、向总分馆制图书馆转变的关键期以及力求突破研究瓶颈的总分馆研究升华期。其中,学科分馆、集群管理、法人治理结构及可持续建设等主题或将成为未来突破该领域瓶颈的研究方向。
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调查法,根据我国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背景,将1978-2016年中小学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分为4个历史阶段加以梳理和分析,阐述各阶段研究主题及研究特点,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对10家普通高校图书馆开展ESI学科评价的调查,深入分析普通高校图书馆开展ESI学科评价工作的起点和面临的困境。为进一步深化ESI学科评价分析工作,普通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集中有限的人力资源,紧紧围绕服务目标定位、团队建设、服务方式、合作共享开展ESI学科评价工作。
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助推“微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微服务理念也应运而生。简述“微时代”及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概念,以清博大数据平台“月榜”列表中排名前30的高校图书馆为调研对象,分析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微服务体系模型,并探讨基于该模型的微服务发展策略。
简要分析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与数字人文建设的关系,认为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具有数字化、智能化及多学科化三大时代特征,从资源管理、工具应用及专业人才3个方面分析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现状,并从明确定位、资源整合、服务评估及人才培养4个层面提出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发展路径。
O2O是已被广泛应用的成熟商业模式,备受图书馆界关注,将O2O应用于图书馆具有可行性。结合O2O的内涵,详细剖析了图书馆O2O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问题与不足。基于此,探索基于O2O的图书馆线上与线下互动融合实现方式及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并提出转变观念,线上与线下互动融合形成合力;细分市场,开展精准营销;与第三方合作,增强配送能力等完善策略,以助力线上与线下互动融合发展,为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作为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核心,公共图书馆传统借阅服务也应面向平台化发展,为读者提供便利。结合公共图书馆传统借阅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传统借阅服务的平台化建设策略,即融入网络服务,加强协作服务,拓展创新服务,并进一步指出平台化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以国际化背景下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基于此揭示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的现状。该体系的建立为完善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提供了有益借鉴。
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以“物联网”为主题、以“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为学科目录的文献作为数据来源,使用NoteExpress提取高频关键词,借助BibExcel、SPSS和Netdraw软件,采取共词分析法进行聚类及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物联网研究集中于5个主题: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个性化服务与学科服务;图书馆转型与服务创新;图书馆建设;物联网技术与其它新兴技术在图书馆中的综合应用。对这5个主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图书情报领域物联网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延祐四明志》是宋元之际的一部名志,也是“宋元四明六志”中最成功的一部。是志体例成熟完备,内容详实丰富,考证严谨精细,为后世方志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本文试从文献编纂和史学价值两方面入手,阐述其在方志史和宋元时期四明地方史上的重要学术价值。
从文献信息、技术手段、情报服务、专业人才等方面深入挖掘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独特优势。鉴于目前党校图书馆服务智库转型中存在的管理理念创新不足、资源建设投入产出率仍需优化、情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党校图书馆智库服务联盟;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党校图书馆智库服务职能转型;提升服务能力,营造党校图书情报人员的智库研究氛围;制定业务规划,明确党校图书馆服务智库的着力点等新时代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策略。
以湖南图书馆决策咨询服务的探索和实践为例,分析公共图书馆基于新型智库理念的决策咨询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通过优化馆藏结构、深化服务内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注重沟通反馈、开展嵌入式服务等途径深化决策咨询服务的对策。
对国内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有声阅读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国内图书馆志愿者参与有声阅读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日本图书馆先进经验提出国内公共图书馆有声阅读志愿服务的策略。
通过对浙江省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学校、图书馆3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完善策略,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民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而要发动多元的社会力量。目前相关阅读立法为社会力量参与全民阅读推广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借鉴国内外立法和实践的先进经验,试图用法制的思维和方式,从理念、机制、方式3个方面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全民阅读推广的策略,以期推动全民阅读蓬勃发展。
国民阅读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全民阅读推广是促进阅读氛围形成和提升国民阅读素养的重要举措。文章根据2010-2017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及《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国民阅读现状及全民阅读推广长效机制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为全民阅读立法、健全阅读推广监督和评估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升数字化阅读推广服务能力等策略。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是阅读推广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以我国“985”和“211”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调研法对其阅读推广实践模式进行调查,从阅读推广团队建设、组织模式、固化成果与效果3个角度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发展策略。
徐娅囡的《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创新研究》一书讲述了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和创新的有关内容。本文从研究内容、结构体例和研究价值3个方面对该书予以评述。